特斯拉CEO馬斯克最近透露,Model 3配備了壹個常年不用的攝像頭。未來,當特斯拉開啟Autopilot系統時,將啟用這個攝像頭來監控駕駛員的狀態,並進行疲勞預警等功能。同時,這種攝像頭還可以用在自動駕駛出租車上,監控乘客是否對汽車造成損壞。
消息壹出,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外國網友認為車內攝像頭會嚴重傷害自己的隱私。雖然特斯拉Model 3用戶手冊中給出的說明是“相機尚未激活,隨著軟件更新,相機將用於Model 3未來的新功能中”。
與大洋彼岸不同的是,中國在駕駛艙智能裝備方面邁出了更大的步伐。很多車企的新車型都配備了車載攝像頭,這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配置。在壹些車型上,汽車不僅配備了攝像頭,還可以對車主進行全天候的疲勞監測。
當然配置還是差不多的,但是中外車主的反應完全不壹樣。開啟或關閉車內攝像頭,既是車企做出的“方便”與“隱私”的權衡,也是展示國內外不同文化的窗口,堪稱“國家顯微鏡”。
不同文化對觸及隱私的容忍度,最終將決定車企推出技術配置的速度。
[韋斯特:觸摸隱私是犯罪]
車載攝像頭本質上是汽車進壹步發展的必然產物,因為對於車主來說太方便了。
在普通車企的車載系統中,攝像頭目前只承擔很少的功能,比如監控駕駛員的疲勞狀態,進行疲勞提醒;或者進行面部識別,對機主的身份進行認證,為機主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影音服務。
未來,車內攝像頭將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即可以監控車內的活動,使車輛做出相應的改變。這個邏輯實際上是從三個維度為乘客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也就是從壹個汽車屏幕的二維空間到壹個汽車屏幕的三維空間和壹個空間實體。
當然,不斷進化的功能也帶來了隱私糾紛。“隱私”的概念最早來自西方。從壹些做法來看,西方非常重視個人隱私。西方人在車上攜帶相機是對隱私的侵犯,因為相機拍下的畫面會讓他們感到不安。
比如早在很多年前,壹些國家的人就反對汽車搭載行車記錄儀。雖然記錄儀在國內很受歡迎,但是在很多歐美國家,對於行車記錄儀的態度是很堅決的。大多數國家禁止使用行車記錄儀,少數國家允許使用。
就算能用,也有很多規則。在壹些國家,車輛行駛時記錄的數據不能公開,也不能作為任何證據。
拍車外的鏡頭還是那麽“嚴格”。對於車裏的攝像頭,西方人甚至避之不及。在特斯拉Model 3被曝配備車內攝像頭後,有外國網友在論壇中評論道:“妳不在乎隱私,不代表別人不在乎。這個功能不合理。”
關於車載攝像頭,特斯拉並不是第壹家遇到這個問題的車企,國外車企也壹直在苦苦推出這個功能。此前寶馬表示,車企明白司機監控技術會造成隱私問題,因此寶馬不會存儲司機監控的信息。
與此同時,沃爾沃的攝像頭也引起了外國公眾對侵犯隱私的擔憂。對此,沃爾沃表示將能夠保持視頻匿名,不會與外界分享內容。
對隱私的不同看法也對中國和西方智能汽車的發展步伐產生了影響。在中國,由於大多數人還沒有形成明確的隱私概念,車企推廣智能汽車的步伐正在加快。
【國內:壹些隱私可以讓位於便利】
不知道有沒有人還記得兩年前百度李彥宏曾經在公開場合說過的壹句話:“中國人更開放,對隱私問題不那麽敏感。如果他們能以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效率。在許多情況下,他們願意這樣做。”
這句話在當時遭到了嚴厲的批評,人們譴責百度的“黑心”。但兩年後的今天,我們不難發現,雖然這句話有待商榷,但有些事實是無法否認的。
在中國,近年來,車企紛紛推出智能汽車。這些新車型的壹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在車上裝有攝像頭。這些攝像頭會在妳上車的時候對妳進行監控,從而監測司機的疲勞程度,並給出相應的預警。有的甚至可以做虹膜掃描,確認機主的ID信息,從而推薦更精準的視聽內容。
不久前,長安推出的UNI Life交互系統配備了攝像頭,當檢測到前排乘客接電話時,可以自動降低多媒體音量。當識別到前排乘客吸煙時,會根據車速適當打開相應的車窗,並開啟空氣凈化系統;中控屏幕關閉時,車主看屏幕1秒即可喚醒屏幕。
不僅僅是長安,包括蔚來、小鵬、長城在內的很多車企都賦予了攝像頭更多的功能,以滿足人們對智能網聯的需求。這在國外是不可想象的。畢竟車內攝像頭直接對著車,會有隱私泄露的顧慮。
攝像頭只是汽車電子設備發展的壹部分。近年來,車載定位、影音記錄等信息會實時上傳到車企和互聯網公司,這些公司可以根據數據改進算法。雖然這些數據的上傳可能會損害我們的隱私,但人們更傾向於享受它帶來的便利。
這也解釋了越來越多的車型配備攝像頭,卻沒有引起任何波動。人們會為智能汽車的發展而歡呼。
【智能網聯時代隱私邊界難控制】
從以上中外差異可以看出,中西方對待隱私的態度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的根源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在西方,個人主義是西方價值觀的核心。個人主義價值觀以個人為中心,反對扼殺個性和侵犯個人;集體主義是中國價值觀的核心,強調個人對集體的義務和責任,強調集體利益至上。在集體觀念的長期影響下,中國人對隱私的看法自然與西方人不同。
隨著汽車進入智能網聯時代,中西方平時難以關註的隱私問題將在智能網聯時代被進壹步放大。智能網聯汽車在中國和西方的發展會隨著人們對隱私的看法而有所不同。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可以看到中國車企推出的車載攝像頭會隨著計算能力和識別技術的提升,增加更多的功能。比如可以識別車內乘客數量,自動調整懸掛;或通過車內乘員的壹些奇怪動作報警或求助;或者我們可以根據居住者今天穿的衣服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穿著和搭配。
在對隱私比較寬容的國家,智能網聯的發展有先天優勢。人們把壹些邊緣隱私讓給車企和互聯網公司,以換取更便捷的服務,這是很正常的,這也是中國智能汽車比西方國家發展更快的原因。
但這樣的“寬容”也會導致壹些問題,即商業利益會不斷驅使企業獲取更多的隱私權。
以手機隱私生態為例,近日,小米新推出的MIUI 12系統,曝光了很多app私自獲取後臺隱私權限的情況。有些app會獲得定位權限來刻畫車主的用戶畫像,有些app會獲得查看相冊的權限來為車主推薦更精準的廣告。
在未來智能汽車的發展中,這種情況勢必會像手機壹樣頻繁出現。此時,如何界定隱私與便利的邊界,成為壹個亟待面對的新課題。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還是政策法規。車企收集數據無可厚非,但關鍵是要正確使用數據,加強監管層面對數據隱私和安全的保護。
科技的進步最終會重塑人們的價值觀和原則。既然人們可以接受前置攝像頭出現在手機上,那麽可能用不了多久,車內的攝像頭也會被接受。當然,這也是技術的意義——摧毀壹切,重塑壹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