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損害他人利益甚至是他人利益的單邊主義不得人心。美國率先打破國際規則,成功地將自己塑造成國際秩序和世界經濟的破壞者showstopper的惡霸形象。
相比之下,中國在反擊美國的同時,順應全球化趨勢,高舉自由貿易大旗,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正義在人心。
壹段時間以來,更多的人為中國發聲。比如有德國媒體評論說:“中國早就立足於世界經濟,不僅表現出勤奮,還掌握了技術。阻止中國發展技術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組織)歡迎中國對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的堅定承諾,並認為中國最近宣布的壹攬子開放政策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壹步。
美國發動貿易戰,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指出,美國需要承擔對世界貿易體系造成的“關稅傷害”的後果。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阿澤維多警告說,全球貿易體系正開始動搖。前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認為,美國征收的關稅實際上是由美國國民支付的。英國央行行長卡尼表示,美國將是全面貿易戰的最大輸家。
2.結合連橫。
打贏中美貿易戰的壹個基本戰略思路就是多交朋友。有西方學者分析,中國很幸運。美國作為老大,並沒有聯合其他國家對付中國,而是和中國打起了全球貿易戰。
貿易戰中,美國把矛頭指向中國,四面出擊,自我孤立。顯然犯了兵家大忌,給了中國化競爭對手為合作夥伴的機會,讓聯合連橫成為可能。
首先,美國和西方盟友疏遠了。第壹,在價值觀上與歐盟不同。歐洲在人權問題上壹向高調,特朗普壹上臺就宣布放棄人權外交。在貿易戰中,特朗普政府援引232條款對加拿大、歐盟、日本等鐵桿盟友加征鋼鋁產品關稅,但六親不認,態度霸氣。
加拿大和歐盟反對制裁美國,提出的報復清單接近3000億美元,日本緊隨其後。雖然最新消息是美歐達成停止貿易戰的諒解,但從特朗普反復無常的個性來看,美歐經貿關系仍充滿不確定性。
第二,對印度、南非等新興國家加征鋼鋁關稅是戰略矛盾。壹方面,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戰略”,拉印度制衡中國;另壹方面對印度產品加征關稅,損害印度利益,迫使印度反制美國,調整對華關系。
第三,中東“馬蜂窩”惹了麻煩。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引發了壹場新的危機。在攪動敘利亞戰局的同時,無視相關國家的反對,退出伊核協議,對伊朗實施制裁甚至威脅軍事打擊,導致與伊朗關系緊張。
在貿易戰過程中,中國壹方面與美國針鋒相對,另壹方面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支持。
第壹,調整和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加強雙邊經濟合作。
二是將爭端訴諸WTO,尋求WTO規則和國際輿論的支持。
第三,在反制美國對美國大豆征收25%關稅的同時,免除包括印度在內的國家的大豆和動物飼料進口關稅。
第四,繼續推進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自2002年以來,中國已與24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6個自由貿易協定。目前正在談判的自由貿易協定有13個,與10個國家開展了自由貿易協定聯合可行性研究或升級。
3.精確打擊。
利用好貿易戰的“回旋鏢”效應。中國40%的貨物出口和2/3的高科技產品出口是由在華外資企業實現的。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已經不同程度地轉化為對本國企業的“制裁”。由於貿易戰導致成本上升,壹些受影響的美國企業已經開始減產或裁員,壹些企業正計劃將生產線遷出美國。美國商會警告稱,260萬份美國工作可能面臨危險。
針對美國的痛點進行“針對性打擊”。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征互惠關稅後,美國農業遭受巨大損失,迫使特朗普政府對農民進行補貼。對原產於美國的汽車加征關稅將影響美國汽車對中國的出口,擠壓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
擴展數據:
中美貿易戰的原因
或者說,這場貿易戰可以避免嗎?結論是:沒有意誌就不能不戰。
1,打與不打的主動權不在我們。
美國主動挑起爭端,步步緊逼,施加極端壓力和訛詐,食言,反復無常,傲慢無理。打不打貿易戰,顯然不取決於中國的意誌。
面對直來直去的制裁大棒,中國只有兩個選擇:要麽屈服於美國的欺淩,從此忍辱負重;要麽反抗,樹立大國形象,讓對方知道中國人不好欺負。
2.就貿易戰的性質而言,我們不得不打。
這場貿易戰不同於以往,不局限於貿易,甚至高科技產業,而是壹場關乎國運的戰略博弈。中國在原則問題上從來都是不妥協的,在貧窮落後的時候也不會妥協。既然發展了,就沒有妥協的理由。
3.就川普而言,忍不住要打。
特朗普在自傳《做生意的藝術》中談到做生意的四個階段:壹是設定驚人的目標;二是炒作;第三,決策反復搖擺;四是獲得直觀的結果。
他寫道:“壹個遠高於預期的條件讓對手無從下手——反復無常的變化給對手施加壓力——給出次優條件讓對手急於接受事物——並達到最初想要的結果。”特朗普顯然把中美經貿談判當成了“大生意”。
4.美國的文化性格是欺軟怕硬,為強者服務。美國向來欺軟怕硬。“摘軟柿子捏”是美國的傳統做法,“不撞南墻不回頭”是美國的習慣性思維。
人民網-中美貿易戰:挑戰與機遇
人民網-解決中美貿易戰,中國態度堅決,首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