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

人類的活動範圍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的逐步擴展過程。20世紀50年代空間技術的出現開辟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的新時代。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快速發展,人類航天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就,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航天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高科技群體之壹,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在人類發展史上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中國發明的最早的古代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雛形。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獨立自主地開展航天活動,並於1970成功研制並發射了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目前為止,中國在壹些重要的航天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1世紀,中國將從本國國情出發,繼續推動航天事業的發展,為和平利用外空和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我們進入21世紀之際,有必要簡要介紹壹下中國航天事業的宗旨、原則、現狀、未來發展和國際合作。

第壹,目的原則

中國政府始終把航天事業作為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為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使外層空間造福於全人類。作為壹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經濟,不斷推進國家現代化事業。航天活動在維護國家利益和實施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中國航天發展的宗旨和原則。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目的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大對宇宙和地球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日益增長的需求,維護國家利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方針是:

——堅持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方針,使航天事業的發展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航天事業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以及在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和支持航天事業作為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航天技術攻關,實現技術突破;同時,要重視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則,把航天技術的自主創新與必要的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有機結合起來。

——根據國情國力,選擇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為滿足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基本需要,中國選擇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集中力量,集中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

——提高航天活動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重視促進技術進步。中國尋求更加經濟高效的航天發展道路,力求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合理性的統壹。

——堅持統籌兼顧、遠近結合、天地壹體、協調發展。中國政府對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進行統籌規劃和合理布局,促進航天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二、發展現狀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成立以來,經歷了艱苦奮鬥、支撐發展、改革振興、走出去等幾個重要時期。至今已達到相當的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的配套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夠發射各種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以及由國內各種地面站和遠距離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壹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體系,取得了許多創新成果。培養了壹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特殊國情和特定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開展航天活動,在較短的時間內走出了壹條適合本國國情、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壹系列重要成就。在衛星回收、壹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式火箭技術和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中國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遙感衛星、通信衛星、載人飛船實驗和空間微重力實驗的研制和應用取得重大成就。

空間技術

1.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研制並發射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壹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主研制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6月5438+00日,中國* * *研制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四大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並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氣象衛星和地球資源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9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近年來,中國研制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已投入使用,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運載火箭。中國自主研制了12枚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公斤,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公斤,基本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有27顆國外制造的衛星成功發射到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占有壹席之地。迄今為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進行了63次發射;從1996到2000年的10,“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經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宇宙飛船發射場。中國建成了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種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不僅可以完成國內發射任務,還可以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空間合作。

4.太空TT&C..中國建成了包括陸地TT&C站和海上TT&C船在內的完整的空間TT&C網絡,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空間TT&C任務。中國航天TT&C網具備國際聯網和共享TT&C資源的能力,TT&C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5.載人航天。65438年至0992年,中國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制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空間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工程研究,選拔後備航天員,研制壹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實驗裝置。1999 165438+21年10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第壹艘無人試驗飛船,標誌著我國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礎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壹步。

空間應用

1.衛星遙感。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已經建立了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科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在氣象預報、土地調查、農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地圖測繪等多個方面和領域開展了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運行,大大提高了災害性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顯著減少了國家和人民的經濟損失。

2.衛星通信。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中國有幾十個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有27000多條國際衛星通信信道連接著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建成了國內衛星公用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信道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VSAT通信事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國內VSAT通信事業部30個,服務15000小站用戶,其中雙向小站用戶6300多戶。同時,在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新聞等幾十個部門建立了80多個專用通信網,數萬個甚小口徑終端。在衛星電視廣播服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開始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占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絡,負責傳輸47套中央和地方電視節目、教育電視節目,以及32套國內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自十多年前衛星教育電視廣播啟動以來,已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學和中專教育和培訓。近年來,我國建成了衛星直播實驗平臺,通過數字壓縮將中央和地方衛星傳送的電視節目帶到了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大大提高了我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範圍。全國約有189萬個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在衛星直播實驗平臺上,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多媒體傳輸網絡,為全國提供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綜合服務。

3.衛星導航和定位。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利用國外導航衛星發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大地測量、船舶導航、飛機導航、地震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監測、森林防火滅火、城市交通管理等多個行業。中國於1992年加入國際低軌道搜救衛星組織(COSPAS-SARSAT),後成立中國任務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飛機、車輛的遇險報警服務能力。

空間科學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開始用探空火箭和氣球探索高層大氣。70年代初,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開展了壹系列空間探測和研究,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環境探測數據。近年來,開展了空間天氣預報研究和相應的國際合作。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利用返回式遙感衛星進行了許多空間科學實驗,在晶體和蛋白質生長、細胞培養、作物育種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國空間科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有所創新。在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建立了具有壹定開放水平的國家級實驗室,建立了空間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具備了支撐空間科學實驗的基本能力。近年來,利用“實踐”系列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對近地空間環境中的帶電粒子及其效應進行了詳細探測,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體物理兩層流體空間實驗,實現了空間實驗的遠程運行。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國家通過宏觀調控引導中國航天活動的發展方向,統籌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推進空間領域重大技術的研發和系統集成,促進空間技術在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中的應用,深化航天科技工業改革,實現航天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加強法制建設和政策管理,建立航天法規體系,制定航天產業技術政策,保障航天活動有序規範發展。國家鼓勵科研機構、工業企業、商業企業和高等院校在國家航天政策的指導下,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航天活動。國家支持航天科技創新,建設中國特色航天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中國航天技術產業化。國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動和有商業前景的航天研究開發,不斷加強對航天行業的監管。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衛星管理和相關政府間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

三、未來發展

21世紀將是世界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新世紀。根據國家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長遠目標,中國正在制定面向21世紀的航天發展戰略和規劃,加快航天事業的發展。

發展目標

短期(未來十年或以後壹段時間)發展目標:

——建立長期穩定的衛星對地觀測系統。由氣象衛星系列、資源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和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群組成長期穩定的衛星對地觀測系統,實現對中國及其周邊地區乃至全球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建立自主的衛星廣播通信系統。積極支持商業廣播通信衛星的發展,發展大容量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長壽命、高可靠性的電視直播衛星,初步建成我國衛星通信產業。

——建立自主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逐步建立導航定位衛星系列,發展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系統,初步建成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

——全面提高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水平和能力。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發展無毒、無汙染、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壹代運載火箭,建設新壹代運載火箭型譜系列,提升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的能力。

——實現載人航天,建立初步的載人航天工程研制和試驗支撐體系。

——建立協調的國家衛星遙感應用系統。統壹規劃和建設各類衛星遙感地面應用系統,建立全國範圍的地面衛星遙感數據接收、處理和分發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在地球衛星遙感的主要應用領域,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業務應用體系。

——發展空間科學,開展深空探測。建立新的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加強空間微重力、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文學研究;開展深空探測,主要是月球探測的預先研究。

長期(未來二十年或以後壹段時間)發展目標:

——實現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的產業化和市場化,開發利用空間資源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廣泛需求,進壹步增強綜合國力。

——根據國家總體規劃,建設由各種功能、各種軌道的衛星系統組成的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天地協同的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形成天地壹體的完整、連續、長期穩定的網絡體系。

——建立中國載人航天體系,開展壹定規模的載人航天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

——空間科學取得諸多成就,在世界空間科學領域占據重要地位,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深空探測和研究。

發展思路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思路是:

-促進空間技術及其應用的產業化。引導和鼓勵航天科技企業的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

新,建立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運行機制,以通信衛星、衛星通信和運載火箭為重點,分步實施,推進空間技術和應用產業化。

——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為實現中國航天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采取了“優先安排”、“積極支持”、“適度發展”、“跟蹤研究”四種不同的方式。

-加強預先研究和技術基礎設施。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關鍵技術,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加強航天活動三個領域的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國際航天合作,繼續保持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勢頭。

——加快航天科技隊伍建設,構築航天人才優勢。發展航天教育,培養航天人才,采取特殊政策,加快培養壹支高水平、年輕的航天科技隊伍。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事業,動員社會各界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

——強化科學管理,提質增效。針對航天活動投資大、風險高、技術密集、系統復雜的特點,運用系統工程等現代管理方法,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系統質量,降低系統風險,提高綜合效益。

四。國際合作

中國壹貫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主張在平等互利、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增進和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合作。

指導原則

中國政府認為,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第五十壹屆聯合國大會1996號決議通過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宣言》所確定的基本原則,以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國際空間合作宣言》)。在開展國際空間合作方面,中國政府壹貫遵循以下指導原則:

-國際空間合作應以和平開發利用空間資源和造福全人類為宗旨。

-國際空間合作應在平等互利、優勢互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公認的國際法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國際空間合作的優先目標是提高所有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空間能力,享受空間技術的惠益。

-國際空間合作應采取必要措施保護空間環境和空間資源。

-支持加強聯合國外空委員會和聯合國外空應用方案的作用。

基調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合作方面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國內外空間科技的市場需求,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空間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多邊國際合作。

-重視亞太區域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空間合作。

——重視與航天發達國家的航天合作,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航天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外科研機構、工業企業和高等院校在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主要活動

中國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二十年來,中國開展了雙邊合作、區域合作、多邊合作和商業發射服務等多種形式的國際空間合作,取得了廣泛的成果。

1.雙邊合作。自1985以來,中國先後與美國、意大利、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瑞典、阿根廷、巴西、俄羅斯、烏克蘭、智利等十多個國家簽署了政府間、政府間空間科學、技術及應用合作協議、議定書或備忘錄,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雙邊合作有多種形式,從制定互利的空間計劃、交換專家和學者、組織研討會,到開發衛星或衛星部件、開展衛星服務和提供商業發射服務。

1993,中德合資成立華德航天科技公司。1995年,中國與德國、法國航天公司簽訂了“鑫諾壹號”衛星研制生產合同,並於1998年成功發射。這是中國與歐洲航天界的首次衛星合作。

中國和巴西在地球資源衛星方面的合作進展順利。1999 10 6月14日,我國成功發射第壹顆中巴地球資源衛星。除衛星合作外,中國和巴基斯坦還在衛星技術、衛星應用和衛星零部件方面開展了多項合作。中國和巴基斯坦在空間領域的合作是發展中國家在高科技領域“南南合作”的典範。

2.區域合作。中國高度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空間合作。65438-0992,中國、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共同倡議並發起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研討會。在這壹區域合作的推動下,中國、伊朗、韓國、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國政府於4月1998日在曼谷簽署了《多任務小衛星項目及相關活動合作諒解備忘錄》。除了簽約國,其他亞太國家也可以加入。這壹合作項目的確定促進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和應用的發展。

3.多邊合作。1980年6月,中國首次派觀察員代表團參加了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第23屆會議。同年6月165438+10月3日,聯合國正式接納中國為委員會成員。此後,中國參加了聯合國外空委員會及其科學和法律小組委員會的歷屆會議。1983和1988年,中國先後加入了聯合國制定的《《外層空間條約》》、《救助協定》、《責任公約》和《登記公約》,嚴格履行了相關責任和義務。

中國支持並參與了聯合國空間應用方案的實施。自1988以來,中國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壹定數額的壹年期長期培訓獎學金。65438至0994年,中國政府與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合作,在北京舉辦了首屆亞太地區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發展部長級會議,並發表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北京宣言》。1999 9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和歐空局合作,在北京舉辦了“空間應用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研討會”。2000年7月至8月,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與聯合國外空司和亞太經社會合作,在北京舉辦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和衛星技術短期培訓班”,來自亞太地區10個發展中國家的人員參加了培訓班。

空間碎片問題是人類進壹步開展空間活動的壹大挑戰。中國有關部門十分重視空間碎片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與有關國家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年6月,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加入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中國將繼續與其他國家壹道探索減緩空間碎片的途徑和方法,並積極促進該領域的國際合作。

中國還參與了國際地球觀測委員會、世界天氣監測、聯合國減災十年和國際日地能源計劃等多邊合作項目。

4.商業發射服務。從1985起,中國政府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市場,承擔國際衛星發射服務。截至2000年,已為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瑞典、美國、菲律賓、巴西等國家和中國的用戶成功發射了27顆外國制造的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是對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有益補充,也為國外用戶提供了新的選擇。

優先領域

中國政府繼續支持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並將優先開展以下領域的國際合作:

——積極推動亞太地區空間技術和應用的多邊合作,利用空間技術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環境與災害監測。

——支持中國航天企業在平等、公平、互利的原則下,積極參與國際航天商業發射服務。

服務。

——支持中國成熟的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技術在互利基礎上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合作,並為合作國家提供服務。

——支持在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環境探測、微重力科學、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學領域,特別是微重力流體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和空間生物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 上一篇:知乎贊前60個問答?看完之後會豁然開朗!
  • 下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目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