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履約保證金其實是壹種擔保責任,我們也理解相關的法律關系。而業務人員往往不是法人,往往不會從法律角度看待銀行履約擔保。他們對這件事的理解,往往和我們的法律專業人士不完全壹致。鑒於此,投標經理總結了業務人員的常見問題和我們的回答,供大家參考。
◆ ?◆?◆
銀行履約保函為什麽要見索即付?
這個問題是最常見的。我們的許多分包商也願意提供銀行履約保證金,但給我們的履約保證金的條款和條件與我們的預期大相徑庭。最大的區別是,這些保函不是“見索即付”的。審核時,我們都告訴業務人員,這種擔保是不能接受的,必須要求分包商按需再提供壹份擔保。但是業務人員怕耽誤采購進度,影響整個項目的工期。他們經常問我們為什麽保函壹定要“見票即付”。
所謂“見索即付”,通俗地說就是只要看到理賠就要賠付。從受益人的角度來看,如果履約保證金不是“見索即付”,基本相當於沒有擔保。“見索即付”是收到保函的初衷,但壹些業務人員往往不理解這壹點。
接觸過保函的人都知道,受益人在索賠時只需要提供壹份單方聲明聲稱保函申請人違約和保函原件即可,不需要提供太多文件。銀行只需要做形式審查,不做實質審查。而銀行出具的保函往往很多,對受益人的索賠設置了更實質性的審查條件。例如:
"受益人應提供與申請人就索賠達成的書面協議."
這種索賠條件在邏輯上還是挺有意思的。如果這時候雙方還能達成壹致,簽訂書面協議,還值得麻煩銀行嗎?如果簽合同的時候雙方都能這麽信任對方,那就沒必要浪費錢開保函了。
"受益人應當提供能夠證明申請人違反合同事實的書面證據."
每當看到這樣的要求,我就想到去打官司。不幸的是,銀行不是法院,沒有強制執行的公共權力。有過訴訟經歷的朋友都知道,很多情況下,證明違約事實需要大量的證據。在復雜的大型工程項目中尤其如此。我壹直懷疑銀行有沒有審查證據的能力。有了這個時間,我的受益人還不如直接打官司。而且證據已經交給銀行了。以後怎麽證明?要不要告訴法官“證據原件在銀行”?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按需付費”。既然銀行可以“按需支付”,自然是建立在相當可靠的擔保基礎上的。其實也是如此。銀行開立履約保函,要麽占用申請人的授信額度,要麽申請人提供保證金。無論如何,銀行在承擔了對保函的索賠責任後,壹定能從申請人那裏取回。所以每當我在銀行的履約保函裏看到這些條件,我真的不明白銀行到底在擔心什麽。有哪些顧慮?我懇求銀行界的朋友撥壹兩個電話來解決我揮之不去的困惑。
◆ ?◆?◆
為什麽不能用應收賬款代替銀行保函?
商務人士經常問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很多項目中,很多分包商其實是長期合作夥伴。分包商經常說:“我們之前和妳們的工程合同還有很多應收賬款,可以用等額的應收賬款代替保函,我們可以給妳們出具正式的承諾函。”我們業務人員通常認為別人的分包商說的很有道理,這個應該沒問題。更有甚者,妳可以直接拿著別人分包商的這份承諾函作為履約擔保,辦理預付款手續。
從簡單的角度來看,這種理解可能有壹定的道理。反正別的項目妳還欠我錢,那妳直接到就行了。但在法律上,這種操作還是存在壹些問題。主要原因是以前的工程合同中分包商享有的債權可能存在不確定性。有可能在真正需要付款的時候,分包商的應收賬款的付款條件還沒有達成。其他應收賬款很多都是質保金,存在因質保金問題而抵扣的可能。更關鍵的是,對於我們這樣的總承包商來說,在工程項目中與分包商簽訂的合同中,都有“背靠背”條款。這些應收賬款只有在收到我們業主的付款後才能支付。如果確實到了,說明我們在之前的項目合同中已經提前給分包商付款了。
如果沒有這種不確定性,即使真的要用應收賬款代替保函,我們認為最規範、最安全的方式應該是“應收賬款質押”。供應商可將其在其他合同中的債權質押給供應商,以保證本合同的履行。這種做法可以取代銀行履約擔保。我們以前試過這種方法。
不過這種質押方式操作起來並不難。首先,這個應收賬款質押必須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登記公示系統登記後才能生效。其次,走這個程序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成本。掛號費雖然不多,但是時間成本也是錢。如果在特殊情況下沒有必要采用這種方式,或者大量使用的話,真的是得不償失。
因此,以應收賬款代替銀行履約保函並非絕對不可能,但壹般不提倡這種做法。如果大量的供應商都是這種不能開銀行履約保證金的企業,那就真的要重新審視采購策略,反思為什麽找的合作夥伴都是這種企業。
◆ ?◆?◆
3分鐘,壹對壹服務
看到這麽多字是不是有點迷惑?其實妳不用考慮那麽多問題,交給我們壹站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