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顯然是壹對矛盾。在最高層次上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的統壹性和同壹性成為壹個基本概念。利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最終來源於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群居的,單方面的利己是行不通的。互相幫助更有益。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然後是群體中的利他行為準則。要理解這句話:“利他是利己的最高境界。”1.利他主義的真理性是建立在利己主義的普遍性基礎上的。2.利他主義是人與社會最根本關系中的最高行為準則。3.利他主義是商品經濟原則的人性基礎。4.利他是實現自利的行為過程。利他主義是利己行為的最高層次。人們利己行為的方式可以概括為五個等級。(1)最低級的是“損人不利己”;(2)最低級的是“損人利己”,就是老百姓說的“壞人”;(3)中間層次是“損人不利己”的人當中的“老實人”;(4)高級是“利人利己”,這樣的人永遠在尋求雙贏互利,是人與人之間的“聰明人”;⑤最高境界是“先利人,後利己”。這種人的利己主義,別人似乎感受不到。他習慣在交往中為別人著想,有壹定的犧牲精神。他把自己能為別人做的事當作自己的責任,並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的自然回報。他是長期穩定的精神和物質利益的贏家,是人與人之間的“貴人”。這五種人的動機和目的是壹樣的,區別只是行為的不同,結果卻大相徑庭:前兩種行為決定了他們總是事與願違,最終失去生存的權利;中庸的行為方式是潔身自好,註定難以成大事;後兩種行為必然有所作為。
上一篇:如何培養法治思維和實踐下一篇:三期女工是什麽意思?